滅菌后要求的冷卻時間的目的到底是不是為了讓減少濕包現象的產生?
不是。原理很簡單,假設滅菌后包裹內的高溫空氣中包含了較多的水蒸汽,那么無論冷卻時間長還是短,只要最終的冷卻溫度是固定的(比如25℃),那么冷卻后析出的水分子量都是等同的。也就是說析出量只與兩個因素相關:
既然如此,那這個冷卻到底是為什么存在呢?答案是,它是為了提前發現包裹冷卻后是不是會有水析出,而不是等到儲存幾天后才發現。如果在冷卻時間內發生了水分的析出,那么可以直接判定濕包,立即重新處理。不至于等幾天以后突然發現包裹儲存后濕包影響手術運轉。
所以這段冷卻時間的存在是必要的,但目的和通常想到的有區別。那怎么解決儲存后濕包的問題呢?從引起它的兩個因素中入手。一是確保包裹內空氣中水分盡可能的少——減少水分總量,二是確保滅菌后的包裹溫度盡可能的低——減少析出可能性。這兩點解決起來說實話都比較復雜。
對第一點,可行做法是加強機器的干燥程序(降低干燥階段壓強,引入脈動干燥等),但我們不可忽視除此之外器械擺放方式、器械材質、加墊吸水材料、包裝材質等都會產生較大影響。對第二點來說,也就是盡可能降低包裹的出鍋溫度,同時提高儲存溫度。但畢竟我們不可能長時間工作在30℃以上的環境里,所以只能從出鍋溫度控制。而目前大多數情況下出鍋溫度都較高,70℃以上很常見,與室溫的25℃有40度以上的溫差。在滅菌器內壁溫度130℃以上的情況下,并不容易。所以濕包為什么那么討厭,就是因為它很難徹底解決。但隨著我們對原理的不斷深入了解,我們總會不斷接近真相。